2007年9月17日 星期一

2007年9月16日 星期日

Orientation Program: Swedish Language Course

Lund University在開學前兩週的Orientation Week(08/20~08/31)提供給交換生兩週免費的瑞典語課,上課地點在Folk Universitet,有點類似社區大學(但與學校有更密切的關係,前兩週的Orientation Program都是他們安排的),師資也是由Folk Universitet提供。老師教學應該都滿認真努力的,但有趣活潑與否,就要看各個老師自己的風格。

我的瑞典語班剛開始有十四人,兩週後剩下九人。瑞典語老師是個愛穿細肩帶的可愛女生,每天都會很有朝氣地向大家問好。第一堂課老師就毫不留情使用瑞典語問問題。大部分人完全沒接觸過瑞典語,根本就是鴨子聽雷,只有德國人因為德語與瑞典語的相似性,搞得清楚狀況,還能跟老師對答幾句,其他人則完全傻眼。好幾次老師問完問題,全班鴉雀無聲,過了幾分鐘後才全班爆笑出來,因為沒人聽懂老師在說什麼。瑞典語的字母和德語相同,即便是不同語系的法語,字母的念法也和瑞典語部份相似,因此對歐洲人來說,學習瑞典語仍比亞洲人上手些。當時好想強迫教導大家中文,讓大家看看中文有多難…:p

幸好幾天過後,掌握了老師的教學風格和基本句型,有漸入佳境感。老師非常用心,每天都用不同的方式讓大家練習學習到的單字句型,班上氣氛十分歡樂,會話練習時呱拉呱拉講不停,練完就用英語聊天,每每都吵得老師必須出聲制止,下課時我常和泰國來的Put及西班牙人Jorge窩在走廊繼續講,交換生活點滴。發現西方的學生下課都會衝出教室來杯咖啡或是聊天,不像亞洲學生喜歡坐在教室裡休息,尤其沒見到任何西方學生下課留在教室裡睡覺的,在台灣則常常是一下課教室睡成一片,或是買了食物飲料回教室聊天….

學了一個禮拜,走在路上發現偶爾可以抓到路人話中幾句關鍵字,或在超市不小心聽懂結帳時店員報的數字,隨著語言能力的開拓,更能融入瑞典生活。兩週課程結束,出席率夠高的人都領到一張結業證書,證明完成beginner’s level,之後可以繼續上學校提供的瑞典語課。

老實說,由於瑞典人的英文普遍非常好,不會瑞典語也可以存活,我剛開始似乎沒有太大的誠意學瑞典語。但兩週的課程讓我稍稍改觀,能用幾句瑞典語進行簡單的溝通,非常有成就感,也更能與這裡的人打成一片。這學期雖然沒有繼續學瑞典語,但可能利用圖書館的資源自修一點瑞典語,或看些瑞典電影認識瑞典文化(寫在這激勵自己但我有這麼勤奮嗎!?)。語言學習真是融入當地社會的a must啊。

幾句基本瑞典語

Hur är det idag? How are you today? 

Bara bra. Och du? Fine, and you?

Tack så mycket. Thank you very much.

Det var inget. You are welcome.

Var bor du? Where do you live?

Hur gammel är du? How old are you?

2007年9月11日 星期二

My first foreign friend


嚴格說來,賢粲不算是我第一個外國朋友。但毋庸置疑,他是第一個能和我天南地北暢談的外國友人,有時聊得投機,彷彿語言的隔閡毫不存在。也多虧他,讓我在出國之前稍微鍛鍊了一下英語會話及書信寫作的能力。:P

他是我第一個韓國朋友。認識他之後,才發現自己從前對韓國根本毫無認識,除了幾個勉強叫得出名字的韓國影星,幾部韓劇(也沒認真看過),喜歡吃韓國烤肉跟泡菜,其他韓國的風俗人文完全一概不知。多虧他,勉強學了幾句韓文,認識了多一點韓國文化,向corridor的韓國樓友說안녕하세요An Nyung Ha Se Yo,「你好」)還被稱讚發音標準。有駕馭某種語言的假象。

相遇的情節似乎有些神奇,就因為良心不安,決定還是參與大會口譯,就這麼有了同台合作的機會。說起來還真要感謝林佳禾的夜半說教。

大會中場休息時,在SunnyDan的幫忙下匆忙找到他,適應他的口音,和他溝通要怎麼翻譯。或許是我對韓國與日本的混淆,對於韓國口音已有心理準備,發現沒有日本口音那麼令人迷惑,加上臨時幸運拿到他的講稿,讓我有時間稍微準備。果然在台上口譯時,進行的速度很快。事後聊到這件事,他覺得當時的氣氛相當好,而且我們是該次最年輕的speakerinterpreter組合,也是第一次出國參加研討會,光是完成任務就足夠令人興奮。

他是標準名校產物,大學學建築,碩士博士都學都市設計。根城鄉所一年的經驗,通常我和學建築的人沒太多可聊,我感興趣的是環境下的社會關係,不懂建築表現與設計美感。他主要研究參與式設計,會議中發表的口袋公園經驗顯示他似乎有些行動力,的確做了點事,醞釀出些什麼,不像我老是喊喊,口號激情完總是心虛。

他是第一個與會的韓國學生,恐怕也是大會上唯一獨自前來的人開朗隨和個性使他很受歡迎,經常見到他充滿誠意認真解釋的模樣。對他最深的印象在兩件小事中堆疊積累:aei興奮跑來告訴我說他送她一包韓國煙,我納悶,想想發現早先跟他聊天時,不經意說到aei喜歡蒐集各種香煙。只是隨口一說,他卻放在心上,讓我挺意外。另外,在鼓浪嶼島上遇到與會的日本人,我只被動想著要告訴他們哪裡可以買地圖,沒想到正要去說時,已經看到他買了幾份地圖,送給日本與會者。看到的當下,有些感動有些慚愧,自己怎麼就沒有這樣的細心。最後一天小心幫著我修理眼鏡的畫面,也還在記憶裡頭烙印著。鼓浪嶼明信片是第一次合作所交換的答謝禮物。

在鼓浪嶼時就分享了許多學習歷程中的同與不同,知道他也學Kevin LynchHabermas令人很是雀躍,原本我以為理論課只是城鄉所copy美式教育的專屬,難以在其他規劃領域的學校看到,但他對於內容的分享,顯示他所接受的理論訓練有一定的紮實度,要不就是他足夠用功。幾次書信往返,交換學習心得和近況,也讓我訝異他們實務經驗與理論的結合,腳踏車道和對使用者友善的鄉間環境等真實的case study,經驗研究的文字化與紀錄成為很好的分析題材,想想沒把山仔后的保存過程完整紀錄整理有些可惜,這些經驗都會是台灣經典的案例,對於保存工作的論述積累及行動極為重要。

鼓浪嶼青年旅館的夜晚,和來自冰島、加拿大、美國、韓國的人們聊天分享,一直是大陸行最難忘的回憶。雖然瑞典生活充滿了像極那天的異國交流,雖然佳禾說這些人不過是你生命中來來去去的外國人之一罷了,但我必定不能讓他們的樣貌變得模糊,不該讓他們變得anonymous。他們是我生命中的積極力量,讓我看到大千世界的多元燦爛,讓我有機會後退一步,反身思考自己所為的意義,知道世界上有著人分享著相似的信念,共同為不同的事件付出相似的熱情與努力,所遭遇的一切振奮或困頓都變得同樣興味盎然,因為你知道該把所有細節都牢牢記著,留待將來分享時有許多故事可說,得以在幽微處發現驚喜感動。

雖然來到瑞後,因為時差與生活的忙碌,聯絡交流的機會減少了,但知道他忙碌的生活裡又有許多有趣的新元素,讓我挺期待明年的大會能如Randy所建議到韓國舉辦,雖然可能性似乎不高。希望屆時我也能有些像樣的經驗紀錄與論述觀點,能有更精彩的分享。雖然眼前的風景已迥然不同,對彼此理想上與知識上的正向支持卻一直深刻堅強。

(圖:據說是韓國最流行的仰角45度自拍。但我還是覺得 我的正面台式自拍比較好看耶。)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2007第六屆環太平洋社區設計研討會與會心得

2007/06/18~2007/06/22中國福建—泉州—龍巖—廈門—鼓浪嶼

隨著小三通的渡緩由金門駛往泉州,我好奇這趟首次中國之旅將會帶給我什麼樣的震撼與激盪。船行前進,碧海藍天的海景逐漸染上灰濛,泉州岸邊櫛比鱗次、一座高過一座的集合住宅映入眼簾(色彩也不怎麼繽紛),正當訝異於泉州人為何將住宅興建得如此靠海,難道不擔心潮汐蝕去房屋基座,削弱建築穩固性,身旁友人告訴我香港也是這番景象,以興建在海邊的住家作為銷售賣點,然後開發計畫接踵而至,新建築一座比一座更高,與海的邊界劃分也越來越模糊。讓我想起高中地理課本上讀到的,荷蘭人填海造陸。在全球暖化海水上升的今天,開發利益與環境風險之間的衝突,就在泉州沿海徹底體現。人還沒踏上中國土地,就已嗅到整個中國蓄勢待發,欲競逐於全球資本遊戲圈的雄厚野心。

簡體版「台灣鄉親,歡迎您!」的迎賓熱情猶在,前往泉州酒店的路邊景象醞釀出我心中種種疑問。途經工業區,此地是中國沿海重要的花崗岩出口區,因此也聚集了許多其他省份前來謀生的移工,因而也形成特殊的區域地景:家庭工廠與豪華酒店交相錯落,道路等基本建設也跟不上城市追逐頭角崢嶸的速度。一家家外觀華麗的酒店,據說是提供移工們休閒娛樂的場所。我著實好奇這裡的移工們竟然能夠將豪華酒店作為日常消費之地,甚至支撐起這裡眾多的酒店生意。奢華酒樓與傳統矮房建築之間的落差如此之大,特別是金碧輝煌的酒店存著一股暴發戶的氣息,和周邊的家屋街景全然無法相互協調,共構出泉州沿海工業區詭異曖昧的地域氛圍。

研討會的會議也正是在這麼一座金碧輝煌,卻和周圍極不協調的酒店中舉行。第一天的議程主要由泉州市規劃局介紹泉州市及閩南區域的都市規劃,以及幾位與會的guest speakers給予短篇的keynote speech。據稱泉州的城市規劃以尊民意、重視市民參與為傲,因此我特別期待能在報告當中,當局怎麼看待民眾參與?如何促進民眾參與?他們所謂的「民眾參與」究竟到達何種程度?中國地廣人多,要達到有效參與本就不易,再加上傳統中國官方集權思維仍在,泉州市如何突破傳統思維,將空間安排的權力逐漸下放民間,令人深感好奇(若真有相當程度的民眾參與,可謂中國先驅)。可惜的是後來並沒有在報告中聽到這方面的訊息,僅僅是泉州的城區規劃與發展目標等浮光掠影的介紹。

想起來時過的仿宋集合建築商業區,想必也是官方規劃設計的產物,籠罩在全中國強烈的開發思維下的一般百姓,最重視的可能不是環境的友善舒適或美觀,而是經濟利益的獲取與生活水平的提昇。都市更新之後,他們的日常生活得以與所謂「現代性」接軌。這在我心中孕育出深深的矛盾,尤其在「施琅故居」中與施琅後代的閒聊中,感受到中國強烈的開發渴望,我們惋歎著老房子的逝去,他們卻期待著政府的開發計畫與迫遷,能讓他們更接近現代「高水準」的生活。於是乎像北京老胡同那樣的故事一再上演,釘子戶堅持仍在,卻無力力挽狂瀾,只能任憑怪手去了來了,用力抹去舊時光的懷舊顏色,重新潑灑上現代銳利的「時尚」金屬色彩。然而與泉州人民攀談的過程中,我也思考著:倘若這就是他們選擇的路,我們仍驕傲地批評著他們的不懂事,我們的自以為是不也是種加諸他人的壓迫?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的矛盾?誰有權利來詮釋、決定改變的可能?

相較於官方報告的一板一眼,其他幾個keynote speech從案例出發,討論社區設計與市民參與如何相互交織形構,生產出user-friendly的設計,就十分發人深省。由我協助口譯的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講者,談設計工具在參與式設計步驟裡的實際運用,脈絡落實在首爾市內Sungseo口袋公園,交待不同參與階段運用的工具類型與實際效果。我認為這是個非常實用的呈現,尤其城鄉所學生在實習課過程中經常苦惱如何結合民眾意見與實體設計,雖抱持參與理想、疾呼參與口號,卻不知可以運用什麼實際的工具來促進參與的效益,這樣的分享或許可以提供許多靈感。除了題材頗具意義與實用性,講者「小題大作」,從案例發展出結構性的方法,使之可以運用於各種社區設計的參與過程中,作為設計工具的參考,並將整個案例、分析於20分鐘內架構完整、邏輯清楚地呈現,對城鄉所學生亦是很好的觀摩學習機會。

這次與會的城鄉所學生,主要是處理「齊東街日式宿舍保存議題」與「山仔后美軍宿舍保存」的研一實習小組,於會議第二天的圓桌論壇上發表。對於我們自己小組的表現,我認為仍有許多進步的空間,尤其沒有把議題的深度深掘下去,僅有淺薄廣泛的論述,沒能開啟議題與其他相關議題的對話,引發更深度的思考與反省,著實十分可惜,也不該是研究所學生所應表現的水準。我認為城鄉所學生所引以為傲的實踐,深度應該要更深,實踐的輪廓也應該更清楚,而不只是大聲疾呼保存或參與等政治正確的漂亮口號。問題化議題、深化、連結論述的能力應該加強,才能將實踐的意義推到更公眾的層次,誘發更多的討論,從問題中摸索出新的思辨方向。另外,呈現議題的組織架構、中英語口語表達的流暢度、以及應對提問的能力等,亦是城鄉所學生應該持續努力的方向。

會議期間我們抽空在泉州大街小巷中穿梭,試圖透過日常街景拼湊出泉州人的常民生活。對泉州的最重要印象,就是貧富差距在建築風格與常民生活的實際體現,破落傳統家屋與嶄新俗豔建物並陳;市區昂貴店家林立,穿金戴銀的時尚階層與舊衣破衫的底層常民交錯繪製出城市的複雜圖像。在我心中,泉州的形象就是個暴發戶,光鮮的外在卻沒帶來相應的心靈滿足,外表與內在有著深深的gap,總覺得有個大大的空洞,經濟的成長助長富人越富,貧人越貧。這次的中國之行,不僅在知識面,在社會面也提供我許多思考的空間。